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媒体

建立涉外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

来源:新华报业网|发布时间:2024-07-12|浏览次数:55

format,jpg.jpg

无论是共建“一带一路”,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论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还是参与全球治理,都需要多语言、专业化、复合型的“胸怀祖国、政治坚定、业务精湛、融通中外、甘于奉献”的涉外高素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培养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带一路’等对外急需的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语言作为沟通工具,是实现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的基础。

目前,高校非外语类专业人才的外语水平、跨文化能力和国际规则的掌握部分依赖于个体主动性,针对性的涉外人才培养生态尚未真正建立。大学外语教育和外语类专业教育囿于传统的教育定势,与其他专业之间存在壁垒,外语教师及外语类本科人才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有待持续优化。

在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下,江苏高校应该抓住发展机遇,顺应“四新”专业建设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本省高校集群优势,依托具有较强办学力量的外语专业,在国家级非外语专业类一流专业中探索建立涉外人才培养体系,研制相应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实现培养目标的机制和路径,真正落实“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落实立德树人,创新国际视野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共鸣机制。在各专业集群中,推进专业、学科、课程、国际交流四位一体的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在培养过程中,高校应融入国家战略内容,增强学生的报国志向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世界格局、家国情怀和综合素质。

对接国家战略,探索涉外复合型人才的外语能力标准。以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基础,高校可在行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涉外复合型人才的英语能力标准和复语能力要求;研制和实施相应的教学指南,实现外语类专业与非外语类专业的有机复合。

打破组织边界,构建与涉外人才能力高度耦合的培养体系。基于专业相关和相近程度,高校可制定“外语+N”(如英语+法学)、“N+外语”(如工科专业+德语或日语;生命科学及医科专业+日语或法语)微专业集群分类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重构课程体系为基点,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支点,建设新业态精品教材体系和国际化实践实训课程群,融入人文素养、跨文化能力和复语能力;依托“学院+书院”的培养机制,探索“先能力后知识”的轴翻转,形成以能力培养为轴心,实体为主、虚实结合的校际、跨专业教学组织。

强化优势互补,重构跨校跨境涉外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推动跨校跨专业合作,联合长三角地区高校和国际伙伴院校,组建虚拟教研室,创新“1+M+N”的课程教学模式,打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机制;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借鉴国际经验,汲取国外优质教学资源,优化本土育人机制;邀请国外名师加盟,充分发挥本土教学团队和国际知名学者的聚合催化作用,聚力打造纵横多向的国际化教学团队。

立足社会需求,构建涉外人才培养质量分类评价体系。研制多专业交叉培养的涉外复合型人才评价标准。推动“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分类评价,针对“外语+”类专业强化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复合;针对“+外语”类专业,强化外语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国际性优势。遵循涉外复合型人才培养规律,构建由政府部门、用人单位、毕业生代表、第三方机构等参与的全方位涉外人才评估体系。

营造培养环境,创新涉外人才培养的优质服务供给机制。建设跨学科专业的微专业、微课程、微案例库,拓宽复合型人才教学资源的多元供给;拓展跨国、跨校、跨专业的政校行企联合培养项目,创造学生进入国际组织任职实践机会,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对象提供校内保送、校外推荐、国际联合培养等成长通道,为学生毕业后提供知识支持和回炉再造机会。

跨校跨专业协同培养涉外复合型人才,有利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外语能力与专业能力双轮驱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生态。这不是外语与专业的简单叠加,是涉及教学组织、质量文化、制度保障等横向交错的系统工程。立足提升人文素养、跨文化能力、外语能力,推进外语与专业人才融合培养,在双向推进中形成外语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合作的发展共同体。校内应该统筹落实跨专业招录制、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优化虚实结合的班级管理制度等;学校之间,应该推动建立跨校虚拟教研室,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学分互认机制。研制以跨文化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达成为主要目标的涉外复合型人才认证标准与评价体系,创新“N+外语”“外语+N”专业集群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明确提出“世界在变,教育也必须变”“社会到处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呼唤新的教育形态”。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人才培养范式必须进行一次重大变革。江苏高校应当勇立潮头,率先建立跨校、跨专业的涉外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这也是推动“四新”建设的一个重要尝试。

毛澄怡 俞洪亮(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本文系2021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课题“一流专业集群涉外复合型人才跨校跨专业协同培养的教学卓越框架构建与实践”〈2021JSJG605〉阶段性成果)



Copyright © 2019-2025 1+X 复合技能实训平台 复图集团 京ICP备2021040037号-6 XML地图